首页 » 电影 » 战争片 » 二百三高地
二百三高地

二百三高地

状态:HD
类型:战争片
导演:舛田利雄
地区:日本
年代:1980
主演:仲代达矢,丹波哲郎,三船敏郎
剧情:1937年2月至1938年7月,大约一年半的时..展开
剧情:1937年2月至1938年7月,大约一年半的时间,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的控制权而发动了“日俄战争”。开始决战的是乃木纪德率领的第七师团,与强大的俄罗斯军队作战。双方围绕【两百三高地】展开了生死攻防战..展开
剧情:1937年2月至1938年7月,大约一年半的时间,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的控制权而发动了“日俄战争”。开始决战的是乃木纪德率领的第七师团,与强大的俄罗斯军队作战。双方围绕【两百三高地】展开了生死攻防战。

2018年12月更新:

去了龙陵的松山主峰子高地,有了些新看法。松山的解说员说,现在日本人想来一般都会有人“陪同”,一是本地人对他们非常不友好,二是看着他们,不允许他们从子高地带走任何东西,包括土。我在想,旅顺大屠杀为什么要赶尽杀绝?伪满为什么要费劲巴力地搞奴化教育?因为这两招都是非常有用的。

————

电影到140分钟,二零三高地才姗姗来迟:遮天蔽日的硝烟、满目焦土和疲惫的、被仇恨染红了眼的日本人。这时,指挥官乃木希典已是三次强攻不下,他们迫切地需要在二零三高地上架起大炮,干掉停在旅顺军港里的俄国舰船。否则,日本绝无胜算。一个日本兵踏过无数尸体,将染血的太阳旗插在二零三高地上,当镜头顺着攻下山顶的日本军人望向军港时,那个外景地在硝烟的掩映下,真的很像我们的军港。日本人的火力就此锁住了旅顺军港,就此扼住东三省的咽喉。280毫米榴弹炮1904年已经在中国的地盘上肆虐,生生将山上的山石整体削去了三米,而我们的东北抗联到了四十年代还连一门炮都没有。旅顺、大连、东三省、华北……如果不是二战的整体战局影响,中国到哪一年才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?我想起了很多七零八碎的事。如果你环渤海游历半圈,印象最深的,除了大海和海鸥,可能就是大炮了。旅顺、威海、烟台、青岛……每到一处,都有太多太多、各种口径的炮静默地停留在渤海湾的岸边,作为警示,也作为旅游资源。电影里立下汗马功劳的280毫米榴弹炮,至今仍有一门立在二零三高地的山顶。与军港遥遥相望。每日陪伴它的,是乃木宝典用山上的炮弹皮铸造的纪念碑“尔灵塔”,是漫山遍野的日本游客,还有小贩的叫卖声,日语的。老俄不远万里跑到三亚占领了那里的各大酒店,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百年前旅顺的这个小山坡。像《蒙古精神》里在苏联解体后,到中国当司机讨生活,在内蒙古的一个舞厅里唱《满洲的山坡》,回想祖父在战争中的荣耀,唱到泪流满面的俄国人,可能是个特例吧。老俄不记得二零三,也是人之常情,一次失败,不是痛彻心扉的失败,就像朝鲜战争之于老美是Forgotten War一样。国人对二零三只是依稀记得。国内的旅行社也很少带团去城外的二零三高地,那里路途遥远,除了一小段标着乃木保典战死于此的石头战壕、一座小塔和几门炮也没什么了。门票还老贵。而日俄监狱和万人坑则是必去之地。一队一队的旅行团走过绿草坪上通向绞刑室的小路。看看同时可以绞死三人的绞刑架,看看被对折以后放在木桶里的骸骨,有人别过脸去,有人闪光灯闪个不停。然后他们就走了。满布二零三高地的日本游客,到了城里鲜少看到,至于监狱里,更是一个也不见了。监狱也许并不是日本在旅顺最厉害的杀人机器,1894年11月,日本在旅顺四天三夜里,屠杀了2万余中国人,传说仅生还36人。万人坑上的青草也是郁郁葱葱。然而在《二零三高地》中,没有看到一个有面目的中国人,在军营里运送物资的那些人里或许有吧,我没有辨认出来。只有营寨、指挥部内景还有焦土和硝烟装点的山坡。没有拍摄一点点旅顺城的街景。是不敢直视?还是根本没有放在眼里?我倾向于后者。提到中国,仅仅一次,两个日军将领在对话中说,当年占领旅顺,对情庭对战,仅仅损耗了两百余人,眉宇间露出轻蔑的笑意。电影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给了日本军人,剩下百分之十向老俄致敬。他们看来,在甲午海战之后,中国早已是手下败将,被归入朝鲜之流,老俄则是西方列强,日本想与之一战,并渴望赢得对方的尊重。所以,电影里的老俄也是讲道理的,是暂时停战时可以交换礼物的文明人,是被俘后不屈的战士。《二零三高地》为了立体地描绘日本军界,用了经典的双线双主角结构。保险的战争情节剧模式。上层是大人物明治天皇、伊藤博文、乃木希典之流,他们纵横捭阖、指点江山;下层是被动卷入战争的普通士兵,热爱俄国文化的前小学教师现任中尉小贺和他的士兵们:傻乎乎的小店伙计、记挂着自己两个孩子的穷爸爸、满身纹身、厌战的小混混等等,他们和他们留守在本土的家人表现战争中的细节。他们中的大多数,包括小贺,最终都战死了。家乡等待他们的亲人朋友,在为战争胜利欣喜的同时,双泪长留。小贺在为被俘的俄军军官翻译时,在对方言语挑衅的时候失控开枪,被乃木希典撞见,大家都让他道歉,强调按照军纪,应该善待俘虏。他却质问乃木:“对前线士兵来说,有的只是生与死而已。对那些死去的士兵来说,已经与国家、军司令、军官命令和军纪无关了。有的只是在灼热的十八层地狱受尽火焰的痛苦。光用乃木式的精神,就能拯救这种痛苦吗?”他似乎在说,战争的荣耀,国家的大战略是普通士兵的牺牲成就的。大人物们的辉煌不能拯救小人物的痛苦。貌似典型的反战思路。这是一部反战、反军国主义的电影吗?似是而非。恰恰相反。小贺参战前,在教室的黑板上想写了一句话,电影字幕没有翻译,我猜大概是日本人民和俄国人民都是好人之类的。他还告诉学生们,他回来之前不能擦掉。他是带着对天皇和国家的效忠,还有对俄国人的友谊上战场的。在战场上他起先还颇为同情地安慰一个垂死的俄国人,收下了老俄让他带给妻子的合影。这样一个起先温和、善良,甚至可以说抱有和平主义思想的小知识分子,最后变成了一个歇斯底里,以杀戮为唯一目的的战争机器。在前几次不成功的强攻一次极为惨烈的战斗后,小贺将未婚妻赠与他的一缕长发和俄国人的合影一起烧掉了。他烧掉的,是他与美好生活的关联,与人性的关联。从此在地狱一样的战场上,他像魔鬼一样毫无怜悯地战斗。战争快结束时,一个小贺班上的孩子想擦掉黑板上小贺留下的字,因为他爸爸战死了,被俄国人杀死了。有人不同意,但校长同意了,亲手擦掉了。校长代表着权威,这是耐人寻味的一笔。影片表现的战争带给普通人的痛苦,不是导向了对发动战争的上层的质疑,而是导向了对敌人的仇恨。这不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所期待的效果吗?有了对敌人的仇恨,小贺这样目光短浅的小人物,不是大人物指那里,他们就像疯狗一样咬哪里?战争结束后,小贺的未婚妻纵然痛哭一场,但她很快将泪水化成了笑容,化成了她对孩子们的关爱。她接过教鞭,任教于小贺生前的班级,照顾了小贺手下那两个失去爸爸的孩子。片尾歌声响起时,这位反战的姑娘和她的学生们满面春风地走在美丽的郊外。日本岛美丽的郊外。那时候,在我们的旅顺:“纵横千里,几同赤地。”“烽燧所至,村舍为墟,小民转徙流离哭号于路者,以数十万计。”镜头里她的学生们,那些七八岁大的日本小孩,挥动着木剑,在美丽的乡间风景里对砍。二十六年后,也许他们会出现在东北。三十二年后,也许他们的孙子都会出现在华北了。仲代达矢、 丹波哲郎和三船敏郎几个老戏骨搭台演出的日本高层,单从戏上看,不失水准。尤其是出演乃木的仲代达矢,大气、隐忍,站如山,坐如钟,很像一位将军,很像一位父亲。甚至有些许人性化处理的优柔,不像是史料中会架机枪驱赶士兵,将后退者一律击毙的那位。“尔灵山险岂难攀,男子功名期克艰。铁血复山山形改,万人齐仰尔灵山。”这是乃木将军书写胸怀的打油诗。尔灵塔仍在尔灵山上。日本人纪念日俄战争胜利的“表忠塔”仍在旅顺最高峰白玉峰上。苏联人在日俄战争五十周年之际,在将军队从中国撤走之前,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名修建的“胜利塔”还在旅顺市区。我们不记得“满洲的”山坡,是最好的。但是,在他们忘记之前,我们又不得不铭记。

收起
  • 极速云2
  • 极速云1
如果无法播放或卡顿请尝试切换其他播放线路
  • HD
  • HD